什麼是極簡主義:不被生活所定義

當人們發現自己對生活不滿意時,一些人會嘗試購買新的產品以填補空白。物質慾望會暫時給我們虛假的滿足感,而隨著時間的流逝,這種滿足感會逐漸消失,我們開始重新尋找新事物。

什麼是極簡主義:不被生活所定義

上週末,我看了一部極簡主義 Netflix紀錄片 - 極簡主義: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。熟悉簡約和極簡主義概念的朋友們,可能和我一樣,會因為這些概念與佛教的相似之處有了更多思考。

紀錄片解釋了極簡主義的根源,以及極簡主義如何通過其周圍環境,行為和思想來感知。這種意識與我們熟悉的佛教禪宗非常相似。

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可以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,並且我們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有主導與控制權。但是電視廣告,網絡廣告,來自同齡人的對比,以及新事物的更迭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。近年來,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與個人慾望的執著,使得社會層面與貪婪做鬥爭變得格外困難。

紀錄片說,一般我們認為只有滿足對事物的渴望,我們才能取得持久的幸福。但是如果一個慾望得到滿足,另一個慾望就會出現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且永遠不會結束。

佛教在四個教義中傳達了類似的概念,雖然佛教四聖諦說的範圍要比對物質的慾望更廣泛,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確是非常值得借鑒。痛苦的存在,起因,破滅以及消滅,唯有此才不會陷入無休止的痛苦循環中。

當我們發現自己對生活不滿意時,我們感到痛苦、無聊或者空虛。一些人會嘗試購買新東西來填補自己的無聊。物質慾望會暫時讓我們獲得虛假的滿足感,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種滿足感會逐漸消失,我們會重新尋找新的事物來填補我們。

佛教與極簡主義不僅表達了對慾望的看法,而且都表現出了對美的承認。佛教教導,破除如貪嗔癡之類的心態應該是充滿喜悅的!首先要用正念去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,念頭千變萬化,當我們意識的生住滅時,也就不會被我們的慾望所困擾。因此,在我們的情感中,我們意識到慾望不是自我的象徵,只是生活的經歷罷了。

當我們思考佛法時,我們的生活自然會轉向極簡主義。極簡主義是指保留能為您的生活增值的事物,而不是丟棄對您絕對必要的一切。
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,慾望和情感時,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明了。我們不是我們的財產或物品,就像我們不是我們的情感或慾望一樣。

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,可以幫助人們質疑什麼能為生活帶來價值。通過消除生活道路上的困惑,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騰出空間:健康,人際關係,熱情,成長和貢獻!